妇幼云

Health

育龄期

您的位置:首页 > 健教云宣教 > 育龄期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
[ 时间:2022-11-15 ]


病因

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子宫内膜异位症。

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尚不清楚,有以下几种学说:

1、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认为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可随经血经输卵管逆流至盆腔,种植在直肠子宫陷凹、卵巢等处,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2、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从胚胎发生学看,卵巢生发上皮、盆腔腹膜都同源于体腔上皮,当受到炎症、激素、经血的刺激后,可衍化为子宫内膜样组织,而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

3、淋巴、静脉播散学说

在远离盆腔区域部位,有人认为是由于子宫内膜碎屑,通过淋巴或静脉播散到远处的结果。

4、免疫学说

近年来许多学说已证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免疫系统有变化,    


临床表现

多表现为周期性发作。

因异位部位不同,症状差异甚大,约有20%的患者可无自觉症状。

1、痛经

为本病特征性症状,表现为继发性痛经并进行性加重。

2、不孕

常有继发或原发不孕,发生率可达40%,不孕的原因系卵巢周围盆腔广泛粘连,输卵管闭锁或蠕动减弱等,影响了卵子的排出、摄取及受精卵的运行;黄体功能不足;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即卵泡不排卵,但有黄素化);自身免疫反应。

3、月经失调

表现为经期延长或经量增多及不规则阴道流血。

4、性交痛

以月经来潮前性交痛更为明显。

5、其他

当异位内膜累及直肠、乙状结肠、膀胱及肺等部位时,可出现相应症状,如排便困难、周期性便血、尿频、尿急、咯血等。


建议

定期随访:适用于病变较轻或症状轻微者。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良性病变,病情进度也较缓慢,如能受孕,则异位子宫内膜发生蜕膜化,继之退缩消散吸收,产后症状、体征均可好转,绝经后内膜异位症可停止发展并逐渐消失。因此,对年轻要求生育的患者,应做有关不孕的各项检查,如输卵管通液试验或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必要时解除输卵管粘连,以促使尽早受孕。随访期间,若患者症状和体征加剧时,应改用其他较积极的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

(1) 有经血不畅或经血潴留者,应及早诊治。

(2) 月经期和月经刚干净时,应避免性交。

(3) 鼓励产妇做产后运动,防止子宫后倾。

(4) 宣传避孕知识,减少做人工流产手术次数。

(5) 如有宫颈狭窄、生殖道梗阻,应积极治疗。

(6) 月经期不做剧烈运动,避免高度精神紧张。

(7) 有异位症家族史者应定期做妇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异位症。

(8) 坚持有规律的体育运动有可能减少异位症的发生。

(9) 对行保守性手术、有生育要求的妇女,术后应尽早受孕。

(10) 根治术术后出现症状者,不应用雌激素治疗,以防残留异位内膜复生。

(11) 尚未生育的患者,鼓励她们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受孕,通过妊娠可望异位内膜蜕。

(12) 激素治疗疗程长,务必告诫患者不可症状稍为减轻即自行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