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云

Health

孕早期

您的位置:首页 > 健教云宣教 > 孕早期

孕期B超查出积液、血肿别焦虑!
[ 时间:2025-10-20 ]

什么是绒毛膜下血肿?

绒毛膜下血肿是指绒毛膜板与底蜕膜之间发生分离并出血,血液积聚在绒毛膜与底蜕膜之间形成的血肿。其发生率为0.5%-22%,占早孕期阴道出血相关疾病的20%

我们平时在超声报告单上看到的“孕囊旁积液”,其实也是绒毛膜下血肿的一种。

常见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胚胎着床因素:胚胎着床时,底蜕膜、包蜕膜分离导致出血,这种血肿一般较小;

血管因素:如胎盘边缘静脉血窦破裂导致出血;

感染因素:特别是宫腔感染与绒毛膜下血肿密切相关;

免疫因素:母体对胎儿的免疫排斥反应,如抗核抗体、抗磷脂抗体异常等;

内分泌因素:如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

子宫因素:异常子宫收缩,如外伤等;

抗凝剂使用不当:如过度抗凝;

胚胎因素:如胚胎染色体异常。

它对宝宝有影响吗?


这取决于血肿的大小和位置。

小型血肿: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可以被身体自行吸收,不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大型血肿或关键位置血肿:可能会增加流产或早产的风险。但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我们积极应对,严格遵医嘱,尽可能降低风险。

发现后该怎么做?


密切观察或保胎: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B超复查,监测血肿大小变化(是否缩小、消失)和胚胎发育情况;必要时用黄体酮等药物帮助稳定子宫环境,减少宫缩,为血肿吸收创造条件。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减少弯腰、下蹲等增加腹压的动作;不需要绝对卧床,可适当散步(缓慢步行),但避免跑步、跳跃;避免性生活。

注意异常信号:如果出现持续腹痛、出血量增多,及时就诊。


很多准妈妈担心“要吃很多药吗?”,其实绒毛膜下血肿的处理核心是根据血肿大小、症状、孕周及胚胎发育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并非所有情况都需要大动干戈。但是如果经过常规治疗或者生活方式的调整,血肿仍然持续性增大,阴道反复出血,这种情况就要引起重视,建议及时就诊,需要进一步寻找原因。


心态比 “治疗” 更重要

查出绒毛膜下血肿时,焦虑、担心是正常的,但过度紧张反而可能导致激素紊乱,不利于血肿吸收。绒毛膜下血肿更像一个警告信号,提醒我们需要更加小心地呵护自己。它常见,但不可怕。

您需要做的是按时产检、遵医嘱、调整生活方式,相信自己的身体和宝宝的生命力,有任何疑问及时和医生沟通。愿各位准妈妈都能平稳度过孕早期,迎接健康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