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云

Health

母乳喂养

您的位置:首页 > 健教云宣教 > 母乳喂养

什么是“大脑性视障”?
[ 时间:2025-09-30 ]

4月龄的小红(化名),是一名曾经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宝宝。她表现为喜凝视光源、无追视、无法主动伸手够物,对人脸也完全没有反应。经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团队评估,她被诊断为“大脑性视障”伴全面发育迟缓。

由于大脑性视障发病早、病因复杂,且涉及眼科、儿科、康复等多学科领域,国内对其认识尚不充分,尤其在多重障碍儿童中,视觉问题常被忽视。早期识别与干预,是抓住大脑发育关键期、提升患儿视功能与生命质量的核心。团队随即为其开展系统性视觉康复,同步配合智力与运动训练。通过适宜的视觉刺激,训练其视觉意识、专注与追踪能力,并逐步建立视觉感知与功能活动连接,引导其在探索、操作与自理中运用剩余视力。


1. 什么是“大脑性视障”?

——问题不在“镜头”,而在“处理器”

人体的视觉系统好比一套精密的摄像设备。眼睛例如角膜、晶状体是镜头,视网膜是感光传感器。而真正将图像识别出来、赋予意义的,是大脑的视觉皮层,它相当于电脑的“显卡”和“处理器”。

核心问题:小红的困境并非“镜头”或“传感器”损坏,而是因新生儿时期脑损伤导致“处理器”功能受损。这就是大脑性视障——眼睛结构正常,但大脑分析视觉信息的能力出现障碍。

2. 康复如何实现?

——充分利用大脑的“可塑性”

· 陈旧观念:过去常认为大脑损伤是不可逆的。

· 现代医学发现:大脑拥有强大的可塑性,尤其在发育早期,能够根据经验和训练重组神经连接。

就像一条主干道因事故中断后,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行走,在周边开拓新的小路来恢复交通。康复训练正是通过持续、有针对性的视觉与认知刺激,帮助大脑开辟新的通路,代偿受损功能。

3.为何“早期干预”如此关键?

——抓住发育的“黄金窗口”

对于婴幼儿大脑性视障患者,干预的时机与策略至关重要。

· 发育窗口:婴幼儿时期是大脑神经连接形成最迅猛的阶段,在此时期进行干预,可事半功倍。

· 个体化策略:根据患儿的发育水平,选择适宜的视觉刺激如高对比度图案、彩色光源,并将训练融入游戏与日常生活中,以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意愿。

多维度的针对性训练

视觉刺激训练

采用不同频率、色彩、对比度、光线下的视刺激源作为训练要素,结合特定任务设计,来增强视觉中枢细胞的发育,提高视觉功能。

视觉信息处理训练:

视觉注意训练:采用不同色彩、对比度、动态光源,激发视觉意识与追踪。

视觉-认知整合训练:将“看见”与“理解”“操作”结合,如引导伸手抓取所见物体。

功能化与环境适配: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反复练习,如辨认玩具、衣物,并在复杂环境中逐步提升其视觉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