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云

Health

常见疾病

您的位置:首页 > 健教云宣教 > 常见疾病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 时间:2024-07-09 ]

1、什么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又称为晶状体后纤维膜增生症(ROP),是新生儿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所致的一类疾病,也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该疾病在我国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这和临床积极抢救超未成熟儿有一定关系。抢救中的高浓度用氧是诱发ROP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该疾病发生的高危人群有早产儿、宫内发育迟缓儿、低出生体重儿、多胎儿等。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怎么形成的?

在母亲妊娠的前四个月,宝宝的视网膜血管尚未开始发育。正常情况下,在母亲妊娠八个月时,血管到达鼻侧锯齿缘,九个月时到达颞侧锯齿缘,足月时才能发育完全。所以,早产儿视网膜周边部是无血管的空白区。宝宝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育越不成熟,此空白区也就越大。

早产儿出生后会经历高浓度的用氧,这会诱发尚在发育的大血管过早闭塞或小血管过度被修剪,视网膜转而进入缺血状态,导致增殖性改变,由此引发视网膜病变。严重病变可导致视网膜脱落、失明、眼球萎缩。

2、如何应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降低发病率:主要以预防为主。医务人员会告知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的特点,并严格掌握用氧指征。家长们需提高筛查的主动性,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视网膜脱落,降低失明风险。尤其在纠正胎龄37-38周,病情发展会变快,可能短期内就会引起视网膜脱离。如果未及时发现需要治疗的病变,将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目前,在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已广泛开展床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目的就是及时发现需要治疗的病变。对于出生体重低于2000g,或者出生孕周不足34周的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在出生后4-6周进行首次眼底筛查,之后根据病变情况遵医嘱复查随访。同时儿科联合儿童眼保健门诊开展床边ROP球内注射手术治疗,成功阻断部分患儿病变进展。

3、筛查前的注意事项

1.检查前一个小时需要禁食禁饮,以免因为哭闹呛咳导致窒息。

2.检查前需要点散瞳药,瞳孔散开后方可进行检查,药物作用4~6个小时左右。

3.检查时需给患儿滴表面麻药(眼药水),使其在角膜无痛感情况下进行检查。

4.检查时需使用开睑器撑开眼睑,会暂时引起儿童不适。

5.检查后可能出现球结膜下出血、角膜上皮脱落、结膜炎等可能。

6.筛查前请带好相关材料至相应诊室预约,带好既往眼科病历资料提前登记预约。

7.检查时间:每周一至周四下午14:00,请提前至儿童眼保健门诊预约登记。

4、ROP发生部位分区

Ⅰ区:视盘为中心,视盘中心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倍为半径画圆

 

Ⅱ区:视盘为中心,视盘中心到鼻侧锯齿缘为半径画圆,除去1区的部分即为2区

Ⅲ区:除Ⅰ区、Ⅱ区以外剩余的部位为Ⅲ区


疾病范围按时钟位的位置标注。早期病变越靠近后极部(Ⅰ区),病变进展的风险越大。

5、ROP分期

1期:眼底视网膜颞侧周边有血管区和无血管区出现分界线

2期:眼底分界线隆起呈脊样改变

3期:嵴样病变上出现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伴纤维组织增殖

4期:纤维血管增殖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落,4A期无黄斑脱离,4B期黄斑脱离

5期:视网膜发生完全脱离